
练武功的人都有一些致命部位,一旦被击中长沙股票配资平台,就会倒地不起,甚至可能丧命。文人也不例外,他们的思想常常成为他们的软肋。那么,鲁迅的“要害”到底在哪里呢?
鲁迅出版了几本小说集,一本散文集,一本散文诗集,而他的杂文集却特别多,几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集。鲁迅的文风犀利,文字简练,似乎和他那独特的性格相契合。在他活跃的那个时代,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。那时,许多人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,呼吁民主与科学,主张破除旧社会的“铁屋子”,迎接新的光明未来。鲁迅等人都肩负着让社会觉醒的责任,他们誓言要“扛住黑暗的闸门”,带领年轻人冲破黑暗,勇敢前行。然而,鲁迅内心深处却带有一种深沉的悲观主义,甚至有些虚无的色彩。毕竟,时代的局限使他无法看到光明的未来,无法期待社会的快速变革,最终形成了他的苦闷和哀伤。
鲁迅的“要害”正是在于他的苦闷与悲哀。这并不是说他对新生活没有憧憬,也不是他不曾努力,而是他意识到,个人的力量有限,无法改变整个社会。即便当时的革命党人士众多,鲁迅也始终没有加入。他选择做一个孤独的斗士,用自己的方式去呼吁变革,而不是随波逐流,成为大众化的文化官员。鲁迅始终在探索与奋斗,却往往面临失败,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成果。也许,他所揭示的“国民劣根性”确实有些片面,虽然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,但却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。或许,社会的黑暗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,鲁迅能做的,也仅仅是通过文学来揭示问题,而没有能力去改变它。
展开剩余64%鲁迅看到了恶性循环,看到了人类无法克服的缺陷,仿佛在批判时带着某种原罪的恐惧与忏悔。就像他在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引用《新约》中的那句“你改悔吧!”一样,他希望人们能反思自己,去除人性中的劣根,成为勇敢且无私的人。然而,这些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。社会环境的恶劣,使得鲁迅看不到更好的改变,他也无法找到改变人性的办法。他的文学作品更多是揭露国民的劣根性,却没有展现出新生的希望。正如徐复观所说:“读完鲁迅的作品,我只看到了乌黑的国家与社会,他所投来的光芒,只有否定性的光辉,带给人的是一种空虚和茫然。”
鲁迅的悲观主义并非出自故意,而是源自他看不到希望的现实,内心的无力感使他变得愈加悲观。学生遭遇暗杀,自己也被列入黑名单,他无法看到更好的出路。在经历深痛之后,鲁迅变得更加决绝。他不再温和妥协,而是以笔为武器,与不满的社会、恶势力、甚至与其他文人展开决战。临终时,他曾留下“一个都不饶恕”的遗言,展现了他彻底的决绝。胡适曾评价他:“他已经死了,我们尽量不去讨论琐碎的细节,而要探讨他的思想,它经过了多少变化,信仰是什么,哪些有价值,哪些又没有。”
鲁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文学巨匠,但他的个性复杂,既可以被人批判,也能让人钦佩。无论是从他的文字中,还是从他的一生来看,我们都能看到那份深沉的悲观主义,人性之恶,以及他在信仰崩塌后做出的决绝。鲁迅似乎在与自己战斗,他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,也看到自己心中的冷漠和哀伤。他并非不想做出积极的改革,也不是不渴望进步,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力量使他感到无法改写命运。自从他放弃医学走上文学之路,便注定了他要走一条孤独且不归的路。鲁迅不愿成为庸俗的人,不想随波逐流,更不愿屈服于权力,因此他保持了独立的精神,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。
鲁迅的“要害”似乎正是他那尖锐的批判精神。他从不宽容,哪怕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社会与人性。他并不是认为人性本恶,而是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深刻,审视他人时也变得无比严苛。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是冷峻的批判,但在现实中,鲁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与丈夫,他有家人,有朋友,并且培养了大量的文学青年。生活中的鲁迅与文字中的鲁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,前者温和且有趣,后者则是深刻且令人不安。
鲁迅的“要害”还在于他过于深刻的洞察力,正是这种过度的深刻,使他变得不那么受人欢迎。正因如此,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文字与思想的创新,这种创新使得他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,甚至可以说,他的反叛精神使他成为了文人的“异类”。尽管他常常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,但他那无畏的反击,却让那些批评过他的人感到汗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